索 引 号:
005692210/2024-00169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09日
标  题:
​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176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176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李景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进济源文旅与研学深入融合,激发文旅经济新活力”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文旅融合,全球共鉴。迈向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济源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激发文旅经济新活力,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创新发展高地。

一、逐步完善,优化研学营地建设

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水平决定研学旅游产品的质量。为打造优质研学旅游基地,在做好安全和服务保障的基础上,需按照安全适宜、设施完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4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知识传授和体验感受,以实现研学旅游的多元化、深入化教育目标。自2017年至2023年来济源示范区文广旅局和教育体育局共联合评定出32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其中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被评定为国家级别,济源市卢仝茶业有限公司和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被评定为省级别,其余29家基地均为市级级别。我局配合教体局并就资质条件、场所条件、专业人员要求、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三年一复核,做好评定工作和最终验收工作。

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提升品质

济源是中国“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济渎庙是我国古代祭祀水神的庙宇。还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一统华夏之地。王屋、太行在此孕育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中华创世神话。茶仙卢仝、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等名人异士皆出于此。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历届政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持续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脉传承创新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紧密融合,让文化活动走近百姓、扎根群众,永葆城市文化活力,我市就研学路线与文化结合在逐步完善。

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精神既是济源城市精神,也是文旅融合的有效载体,更是引领济源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物,近年来,济源立足打造“愚公移山全龄研学之都”的战略定位,多措并举推动研学旅行发展。根据济源地域文化特色我市开设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基地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传承红色奋斗基因”为主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以开展红色培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设置了系统丰富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基地分为神话时代、革命年代、新时代三个篇章,重点建设了列子寻访小道、古代文人题词墙、愚公村遗址院落、铁卷广场、皮影馆、觉悟院、新时代广场、搬山挑石拓展区等现场实景教学点;配套建设有多功能会议室、丛林餐厅、蜂巢公寓等学习及生活场馆,可同时满足500余人开展红色培训及各类实践活动、餐饮住宿的需求。

三、教旅融合,开发特色体验课程

济源茶文化源远流长。以茶为村名的茶房、茶店,印证着济源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必请“到家喝茶”,是济源古风犹存的朴实民风;石茶、冬凌茶、菊花茶、蒲公英茶以及各类凉茶,反映出济源茶文化的包容大度;煎茶、泡茶、煮茶、分茶,可以看出济源人对茶事的讲究;上茶、敬茶、受茶、品茶,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古老民族的郑重礼仪。依托唐朝“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为文化背景,积极结合周边教育资源,济源市卢仝茶业基地构建“传统茶文化学习+陶瓷文化学习+国防教育”一站式课程服务。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与动手实践,了解茶与陶瓷,了解茶花与茶果,探秘卢仝煎茶道技艺,接受国防精神洗礼,打响济源研学品牌,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中国国防精神的伟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扩展研学市场覆盖面。

济源以文化为支撑和纽带,加快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我单位将继续深挖济源特色文化资源,持续推进济源文旅与研学深入融合,努力讲好济源故事,激发文旅经济新活力,推动济源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

感谢您对我市文旅事业的关心支持。




                                                                    20247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电话:0391-6633180

地址: 济源市第二行政区5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3216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60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