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直属济源基层委员会、白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将济源打造成文旅‘小城样本’的对策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打造文旅小城样本,是落实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战略的重要实践。通过挖掘“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整合王屋山、黄河三峡等景区资源,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优化结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彰显城市特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全域化升级,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济源市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多措并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在旅游餐饮方面,目前与商务局协同配合王屋山5A创建和文旅品牌塑造工作,下一步将重点打造“愚公家宴”“王屋山珍”“济水人家”等特色文化菜系,培育5-10家示范店并推动20家非遗特色小吃挂牌。同时全面升级餐饮街区和夜市环境,加强卫生治理和设施改造,规范经营管理,营造优质消费环境。在住宿设施方面,2025年共新增床位160余张,加上原有的2万张左右床位,基本上能够满足旅游住宿需求。在交通出行方面,焦济洛平高铁控制性工程将于2025年6月底开工,8月底全线动工,建成后将结束济源不通高铁的历史,打通与山西、洛阳、平顶山的联系,联通洛阳龙门站的高铁枢纽,促进南北与东西向游客便捷往来。
此前,济源与洛阳之间已于2020年9月3日开通城际公交, 由济源环球运输有限公司承运,每日双向对开8台33座客车,工作日24班次,周末及节假日增至32班次。济源与郑州之间的旅游专线正在与交通部门协商推进。在购物休闲方面,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项目截止目前规划设计和方案效果图已完成,进入招投标阶段,预计9月份完工。在特色旅游商品方面重点推出白银制品和非遗手作,组织参加省办赛事和节会展览,推动宝龙金街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下一步计划在王屋山片区建设王屋山旅游驿站,计划在连地双房一带选址建设济源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心,计划依托王屋老街的明清建筑风格和愚公民俗文化,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计划用两年时间将沁园同心街、济水槐仙-八仙街打造成为特色商业街区(或特色餐饮街区)。
二、深化“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潜力
文商旅融合:重点打造宝龙广场城市综合体,着力培育首发经济新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和旗舰店,精心策划首秀、首演、首展等特色活动。同时,依托古轵公园优质资源,计划系统推进现代民谣音乐公园和青春运动潮玩基地建设,打造专业滑板场地、飞盘竞技场等运动设施,创新策划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等特色赛事活动。
文农旅融合:推进大沟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提升金花石乡村旅游品牌,下一步计划到2025年底,在全市建设50个主题鲜明的休闲旅游村庄,串联形成3-5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同时依托王屋山周边区域万亩蔬菜制种基地的花海景观,打造观景平台和网红打卡地。
文体旅融合:举办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济源站)、“行走是吾乡”河南省自行车公开赛、中国山地马拉松和青少年科技体育大赛等品牌赛事,并推出“凭门票享文旅礼遇”政策,提供景区折扣权益。下一步将依托沿黄河、南太行、小浪底西霞院水域和省级南山森林公园等资源,规划建设户外运动设施体系,打造自行车运动主题公园等项目,同时争取中国足协青少年训练基地和民间体育赛事落户济源。此外,将升级世纪广场篮球城和文化城的篮球场地,增设街舞、轮滑等潮流运动区,举办街头篮球赛。
着眼科技引领,赋能文旅产品交互场景:计划构建三级城市导视系统,在高速口设置主题雕塑和LED互动屏,核心景区配置AR导览牌,街区融入文旅IP形象。同步打造“济水文化之旅”游线,建设济渎庙文化博物馆和数字展区,并策划“王屋山寻仙记之诸神福游”沉浸式演出,升级王屋老街数字夜游项目,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着眼品牌打造,优化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依托现有休闲旅游村庄建设基础,计划到2025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建设50个主题鲜明的休闲旅游村庄,重点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景点,串联形成3-5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三、筑牢全媒体营销宣传阵地
6月底,济源与洛阳联合开展小浪底观瀑周线上推广活动,通过“两微一抖+小红书+B站”新媒体矩阵精准宣传,组织文旅推荐官探店和短视频直播PK,吸引游客分享打卡体验。同时,联合美团、携程、途牛等平台推出“住餐游”一体化方案,开发济源特色文旅套餐,优化酒店、餐饮、景区门票等预订服务。
四、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一是成立文旅人才智库。塑造文旅品牌专班整合国家级、省级权威专家及本地旅游规划、历史文化、营销策划等领域的资深人才,同时聘请高校知名学者组建专家智库,为文旅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决策支持和专业指导。
二是培养本土创新型文旅人才。创新建立乡村美学顾问制度,将专业美学指导融入乡村建设,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同时组建专业团队,为导游词编写、人员培训和A级景区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是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济源示范区大力引进文旅专业人才,2022年和2024年累计公开选聘98名文旅工作者,包括15名中层管理人才和83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80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6人拥有中高级职称。同时示范区出台“人才兴济33条”等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就业、医疗绿色通道、父母养老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其中省内一流人才可享受本人及家属专属医疗服务和优先养老待遇。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支持。
202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