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5692210/2025-00143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31日
标  题:
​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22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227号提案的答复

王展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济源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济源文旅破圈新IP的提案”已收悉,我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聚焦“愚公移山谱写新篇 两高四着力做示范”,紧紧围绕“建设创新性场景、打造年轻化业态、强化引流式传播、塑造目的地品牌”四大核心任务,扎实推进文旅融合战略,力求为济源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开拓新局面,打造破圈新IP

(一)提炼核心文化符号,深挖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济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为根基打造特色文旅符号。在特色演绎方面,精心打造西游仙魔团”“王屋山寻仙记NPC“黄帝祭天表演”等特色文旅符号,让游客深度融入场景,读懂历史底蕴;目前正策划“济水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灯光亮化、场景营造,重塑济水文化盛景,构建白天游王屋、夜游济水源产品矩阵,填补济源夜游消费空白,丰富游客体验维度参照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成功模式,谋划打造龙泉湖济渎文化体验一条街,布局非遗展示、老物件展览等业态,活化本土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场景依托济水历史文化、济渎传说,率先塑造济渎神系列IP(如济水龙王、北海龙王形象),围绕尉迟敬德挂钢鞭、大明诏旨碑、白居易游济水等典故,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延伸文化消费链条。

(二)推动业态融合与创新,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秉持“文旅+”理念,以“6+2”模式跨界联动,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体育、教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悠然山居”等民宿、“峪见·艾”等康养主题项目,四个项目获得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1280万元打造特色旅游商品,王屋山冰爆爽、鸡蛋不翻项链等商品在2024年河南省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打造380公里旅游公路网和一环三纵五联交通体系,“太行云天”一号旅游公路(济源段)成功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名单》,南山产业旅游路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王屋老街成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举办篮球赛、自行车赛等品牌活动,依托全国研学实验区优势,开发愚公移山主题研学线路,构建多业态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三)升级智慧文旅,赋能产业转型

以王屋山为核心,全力构建智慧文旅体系。重点打造“万兆骨干网+冗余机房”数字底座,集成智能监控(人脸识别+客流统计)、5分钟应急响应(SOS报警柱+电子围栏)、全场景服务(Wi-Fi+智能广播+车载调度)三大核心功能,基础环境建设、硬件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三大部分,同步搭建文旅大数据平台、智游济源服务平台及票务管理系统,实现“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决策智慧化、游客服务精准化”目标,预计年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20%,应急响应效率提升40%,推动王屋山景区实现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的智慧化升级,打造智慧文旅示范标杆,助力济源从传统景区向数据驱动型智慧景区转型,助力济源文旅产业向“数字+文化+生态”三位一体升级。

(四)加大人才培育扶持力度,夯实发展根基

坚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文旅产业出彩出圈出效益的根本保障。定期组织文旅干部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文旅政策解读、市场营销、项目策划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举办各类文旅活动、赛事,如导游大赛、文创设计大赛等,为基层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活动与赛事中,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并给予表彰与奖励,树立行业榜样。同时,发挥文艺人才带动作用,组织文艺人才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培训、创作指导等活动。通过“传帮带”方式,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济源文旅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致力营销与市场拓展,提升品牌影响力

1.充分利用新媒体全平台,形成矩阵传播

一是央视层面,将王屋山金顶纳入《老家河南》宣传片并在CCTV-1等频道播出,央视多栏目推广乡村旅游和专列活动;借国家级媒体推红五龙口“猴子拔刺”等热点事件;联合河南卫视打造年轻化文旅专题;联动人民日报等多平台发布385条宣推内容,实现全网4.7亿浏览量;还定制文旅视频彩铃扩大传播,全方位提升文旅影响力。二是依托济源文旅新媒体矩阵,全方位推介济源文旅魅力。截止上半年,官方微信号共推出图文链接150条,浏览量10.2万。济源文旅官方抖音创作发布短视频96条,,播放量455.7万。

2.区域市场开拓引客,深化交流合作

一是区域市场深耕成功举办西安文旅推介会、“北京专列进济源”活动及“豫见齐鲁·缘来济水”济南文化旅游推介会,通过精准对接区域客群,构建常态化客源互送机制,持续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二是国际交流赋能321-22日,日本学友会成员深度考察王屋山、黄河小浪底景区,建立研学合作机制;330日,全球20多个国家的50位华校校长开展研学踩线,借助国际教育界资源向全球展示济源文旅特色。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化文化符号提炼

进一步挖掘济源特色文化元素,丰富“西游仙魔团”“王屋山寻仙记”“黄帝祭天”等文化符号内涵,结合市场需求与流行趋势,创新演绎形式与文创产品设计,提升文化符号的吸引力与传播力。

(二)实施品牌塑造工程

构建特色IP矩阵,推动全域标识统一化、标准化覆盖;深化“旅游+百业”融合,打造游购娱“一站式”时尚消费新地标,培育高质量户外运功目的地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出“愚公移山精神”红色研学、济水文化、南太行生态、黄河文明四条精品主题游线。

(三)拓展营销与国际合作

加强与人民网、中新社等新媒体的合作,重点提升济源文旅官方新媒体创作传播能力;秉持“文化出海”与“国际引客”双轮驱动战略,深化国际研学合作,举办国际文旅交流活动,全力打造济源文旅破圈新IP

(四)强化人才引育提升

持续开展导游员(讲解员)培训、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文旅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建立健全济源文旅专家库,充分发挥文化团体和爱好者的作用,为济源文旅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让“象牙塔里的理论成果”成为济源的“动力源”。

再次感谢您对济源文旅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期待您继续为济源文旅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济源文旅破圈、出彩、拓新局




                                                           20257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电话:0391-6633180

地址: 济源市第二行政区5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3216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60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