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紧抓文旅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统筹做好灾后重建、产业转型、全域旅游推进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获得荣誉
今年以来,现代豫剧《山路弯弯》荣获“河南文华大奖”;济源市图书馆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20年度全民阅读先进单位”;“2020‘老家河南’家谱征集”荣获地方文献征集与宣传推广活动优秀案例;2020年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取得全省第一名;济源世纪酒店荣获河南省旅游协会旅游饭店业分会“最佳商旅酒店”称号;花石村、清涧村、黄楝树村、河口村、东河村5个村入选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栗香农庄、玉泉都市农业示范园、国泰山庄3个园区被评为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承留镇被评为河南省生态旅游示范镇;“豫见耕读”项目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王屋老街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龙口景区猕猴保护管理员匡三傲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承留镇花石村嘉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宇明荣获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挖文旅资源,推进重点项目进展
推进十四五编制工作。推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会,做好谋篇布局和资料收集工作,编制完成《文旅文创融合行动实施方案》、《济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村概念性规划等规划。推动济源文旅提质升级。持续开展品牌申报创建活动,组织A级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培训班、全域旅游培训班、红色讲解员培训及大赛,扎实开展学党史提品质A级旅游景区“2021质量提升年”行动,组建济源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检查员队伍,开展景区交叉暗访检查,提升标杆意识;注重景区重建提升,指导开展“大排查 大抢修 大培训 大演练”活动。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成功签约相约王屋山、乡村振兴·携程农庄文旅项目,推动王屋山第一洞天文化产业园、那些年·小镇、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文旅项目进展;陆续开工建设济源小浪底﹒荣盛一品原乡项目、中原篮球文化产业园、白银古街等项目;举行“济源之礼”文创产品大赛,并在牡丹园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展销会。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融合发展
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书房建设运营,让城市图书漂流亭成为“书香济源”的亮点,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打造一批高标准、特色鲜明的综合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工作。建成16个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和10个基层服务点,增加各图书网点种类数量,提高分馆和基层服务点服务效能,实现异地借阅通借通还功能。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构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开展社会化主体招募“百姓点单,按需配送”,加强直播、5G+AR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合作社。发挥乡村振兴的文化引领作用,制定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及奖补方案,依托“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和“寻找村宝”等形式开展活动。
(三)紧抓文旅惠民工程,推动艺术进基层
落实门票免费政策。实行济源市民享受王屋山、五龙口、黄河三峡、济渎庙免门票政策,让广大市民共享济源文旅发展成果。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合理安排演出场次,提供“点餐式”服务,完成全年“舞台艺术送基层”222场、“戏曲进校园”123场演出任务。开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创排红色豫剧《河清渡》,举行红色经典戏曲演唱会,开展红色剧目展演活动,邀请省京剧院演出《沙家浜》《杜鹃山》经典剧目,组织演出大型情景剧《百年辉煌》,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展览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我的百年梦”济源艺术广场舞大赛暨“群星耀中原·舞动新时代”第五届河南艺术广场舞大赛活动,“消夏文化节”、“迎国庆合唱比赛”、“梨园迎春”戏曲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覆盖全市、贯穿全年。
(四)融入洛阳都市圈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打通联动营销市场。联动洛阳都市圈文旅活动,共同发布精品线路和优惠政策,共同享用客源市场;在洛阳、郑州、焦作、晋城、运城三门峡6地市举办了6场推介会。积极指导开展节庆活动。积极引导、规范、组织开展各类节庆活动,指导小沟背·银河峡景区举办2021中国·济源女娲文化节,五龙口景区举办诗画山水美好春游季、猴宝奇遇季,梨林镇园艺旅游节、承留镇蟠桃采摘节等文化旅游节会,进一步提升济源文旅特色节会活动品牌知名度。借力营销推广。在北京西客站候车厅大屏发布济源文旅宣传片,每天循环播放900余次;实行景区门票免费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资源、产品的宣传推介,在济源文旅微信公众号开设乡村旅游专栏,目前已推出12期;制作央视公告宣传短片,借力河南日报、新浪、搜狐、大河网、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等媒体积极推送济源文旅最新咨询,扩大影响力、知名度。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培训力度,鼓励指导各旅游景区进行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化提升,建设升级济源智慧文旅产业监测平台,推广部署河南文旅预约健康码,推进资源信息数据数字化服务。
(五)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开发利用
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开展古建筑维修保护,推动文物保护方案编制落地,做好古建筑修缮工程;完成第二批革命文物申报工作,实施邵原革命文物实地调研;推动文物保护资金申报工作,积极开展涉建项目审批工作,开展文物灾后抢险抢修工作。扎实做好文物安全工作。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建设,组织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加强对文物保护员管理,打击文物犯罪。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完成“河南非遗点亮计划”征集对象推荐工作;推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砚艺研究中心和人文管理系为第四批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组织开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举办济源示范区非遗保护培训班,积极推动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三、存在问题
(一)灾后重建难度大、任务重
因疫情影响、持续降雨等因素,济源境内各级文物受灾严重,各景区也面临着前期项目贷款本息偿还、职工社保工资保障、水电办公等费用支出,给灾后重建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因门槛限制,很多民营企业、小微文旅企业很难享受到贷款贴息、专项债等优惠政策。
(二)文旅项目进度慢、融资难
除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少数项目外,大多数项目尚处在谋划阶段,推进缓慢,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缺少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文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有力支撑
由于资金短缺,没有固定的市级财政拨付的公共文化专项资金,目前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均为国家、省级财政拨付,导致工作开展困难;年初“规划新建5座城市书房”建议未被政府采纳,没有资金支持,无法实施。
四、2022年工作要点
(一)紧抓一条主线
紧抓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主线。一是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抓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进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沁河旅游开发项目、天下第一洞天产业园等9个进入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库项目的实施;二是加强济洛文旅深度融合,紧抓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机遇,主动融入洛阳都市圈,不断加强区域合作联盟,统一打造营销品牌,联合策划营销宣传,深化旅游年票功能,借力宣传推介济源;三是实施济源市全域旅游提质工程,开展济源市红色旅游专项规划编制,推进济源智慧文旅产业监测平台升级,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二)办好两个活动
一是积极谋划“第二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立足森林步道资源优势,深化文体旅产业融合,强化“太行山森林步道南起点”、“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等济源标识;二是积极与文旅厅沟通衔接,共同主办第二届济源白银文化节,通过节会带动,优化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发展,展示济源城市形象,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三)推进三项工作
一是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复核迎检工作,擦亮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以复核为契机,推动济源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迎检工作,不断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及形式,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三是启动王屋山景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按照5A标准高品质打造、全方位提升王屋山景区。
(四)突出四项保护
一是抓好文物开发保护利用工作,做好阳台宫、二仙庙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的推进及资金争取工作;二是调研收集夏都古城文化相关资料,为夏文化博物馆建设做好前期筹备工作;三是对延庆寺塔进行抢救性保护,抓好各级文保单位的灾后抢修工作;四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深入挖掘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进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