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一棵树总会想到一个人,想到一个人就会影响一座城。不用说,大家都能猜到,“树”是泡桐树,“人”是焦裕禄书记,“城”是兰考县城。
焦裕禄,被人民敬仰的好书记。特定的年代,带领贫困的乡民,奋斗在贫瘠土地的故事,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人。记得观看电影《焦裕禄》时,曾多次为之动容落泪。听说现在县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有来兰考看看的渴望。
7月9日,济源示范区文广旅局机关党委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党支部联合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兰考参观学习和现场瞻仰。30余名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欣然报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退休老党员不畏天气炎热也积极参加,极大鼓舞了大家学习的热情。
焦裕禄纪念园
当日10:30,大家乘车到达焦裕禄纪念园。该园(原焦裕禄烈士陵园)始建于1966年2月,位于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上,2007年7月更名为焦裕禄纪念园。纪念园主要纪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等,是中轴对称纪念性园林。

虽然仅在兰考工作了475天,焦裕禄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纪念碑由碑体和碑座两部门组成。碑高19.64米,寄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
碑体正面刻有毛主席手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正面三块浮雕分袂刻有“解放兰考”“访贫问苦”和“查三害”的画面。

整个墓区松柏参天,庄严肃穆。墓前两侧树立了两座题词牌,分别刻有董必武、郭沫若撰写的长诗。
焦裕禄虽然在兰考工作仅一年多,但他却带病率领兰考人民根治了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难。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64年5月14日在郑州病故,时年仅四十二岁。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因为那时天色炎热,最初将焦裕禄的遗体埋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6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焦裕禄生前的“在世我没有把沙丘治好,死后也要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上,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的遗愿及兰考人民的殷切要求,于2月26日用专列从郑州运回兰考埋葬在此(县城北的一个大沙丘上),后来经过两次修建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2003年4月,焦裕禄烈士墓被国务院增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正面三层大门正上方镶嵌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
馆内分序厅、展览厅、贵宾室和放映厅等主要组成部分。序厅正面立焦裕禄半身铜像一尊,像后墙上镶嵌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七个大字,金光闪闪。
展出内容分前言、序篇、神州赤子、临危受命、执政为民、干部楷模、今日兰考五个部分。
展厅多由版面、照片和遗物组成,生动地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凡而伟大的光辉一生。
党员干部现场聆听焦裕禄书记的感人故事。
我们来自愚公故里,有“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愚公移山精神,与眼前看到的焦裕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远古和近代的距离,神话和现实的碰撞,让大家对焦裕禄书记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
每一个图片都向我们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1962年冬,兰考县火车站挤满外出逃荒的饥民。

当时的兰考“漫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风沙扬起,埋没成片庄稼和村庄。没有吃的,人们只能逃荒乞讨为生。
抓典型,树红旗,以点带面。
兰考县四级干部会议对四个大队典型经验进行了表彰。
纪念馆展览的焦裕禄书记使用过的部分遗物。
纪念馆正门前的群雕为焦裕禄事迹群雕,反映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心系百姓、根治“三害”的革命精神。听完讲解员的解说,大家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拍完合影后,所有党员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入党初心。在局党组成员、支队长李中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焦桐广场
焦桐广场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正对面,中间道路上络绎不绝的大轿车进进出出,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和游客群众都前来感受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与延续,这个时代需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1963年春,为了抵抗兰考“三害”之首风沙的侵袭,焦裕禄同志提出了广植泡桐树治理风沙的良方,并且自己上阵栽种了这棵泡桐树,斯人已逝,风沙不再,精神永存,这棵树却成为了焦裕禄精神的载体。经过58年的风雨。焦桐已经成为了参天大树,枝叶繁茂,就如同焦裕禄精神一样,高大伟岸。
讲解员动情地讲述了关于焦桐的很多故事:每天清晨都会有一位老人来到焦桐下清扫落叶,几十年如一日,这位老人便是魏善民老人,他说他要用一辈子来守护焦桐,等他扫不动了就交由儿子来扫。我们虽然未亲耳听见这句话,但是仍感受到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书记的敬爱。
焦裕禄书记曾亲自来看看自己栽下的焦桐的长势,他一下自行车就飞奔而来,看到自己以及村民栽种的焦桐都茁壮成长,焦裕禄书记很高兴,对旁边村民说,很快这就会成为一片防护林。焦裕禄书记很少让别人给他拍照,他在兰考只留下了四张照片,其中那张焦裕禄书记双手掐腰,看着焦桐满意微笑的照片成为了经典。
如今,泡桐成了摇钱树,不仅防沙抗风,而且用泡桐木材加工的民族乐器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看着大家身后的这片防护林,一起前来的党员干部思虑万千,如果没有焦裕禄书记,就不会有今日的兰考。

东坝头黄河湾
兰考县东坝头镇黄河湾风景区是黄河兰考段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呈"U"字形,因地势险要,素有"豆腐腰"之称。该河段水势凶猛、浪花翻卷,涛声淋满鸟语花香的河滩。站在东岸西望,令人激情澎湃。该河段的场景十分壮观,为黄河标志性景观之一。毛泽东主席曾于1952年、1958年两次到此视察,并向全国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四面红旗纪念馆
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占地面积50亩,曾是兰考县第一大风口。焦裕禄同志在这里带领大家采用扎针贴膏药的方法治理风沙,人民群众为了缅怀他,称这片刺槐林为焦林,这里的刺槐为焦槐,纪念馆内陈列和珍藏着当年焦裕禄带领人们治理三害的实物与图片,为大家讲述着那个年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前言部分叙述了焦裕禄同志治理“三害” 的奋斗历程及自力更生战胜灾害的“四面红旗”先进典型树立情况。
第一展区展出的是当年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的干部群众在东坝头乡张庄村治建风沙情况。
第二展区展出的是焦裕禄同志所树立的“四面红旗”,分为秦寨大队、赵垛楼大队、韩村生产队、双杨树大队四个部分。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呈现、实物展现,结合今昔对比,生动展示了在焦裕禄精神感召下一代代兰考人的奋斗历程。
通过对四面红旗馆的参观与学习,让我们领略到了弘扬焦裕禄精神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东坝头镇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黄河岸边,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沙窝、大风口。1963年3月,焦裕禄书记带领除“三害”工作队在张庄村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留下了宝贵的焦裕禄精神。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考察,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幸福路上的梦里张庄。
张庄村的乡村风格别具一格,村民生活幸福安康,街道整洁、农舍雅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曾经这里还是一个“雨天一地泥,刮风一脸土”远近闻名的贫困村,711户人口中有207户是在册贫困户。
如今在这条被命名为“幸福路”的两边,村民们在这条路上卖特产、谋生计、奔小康。2017年3月,张庄村与兰考县一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交出了脱贫攻坚的完美答卷。
参观学习感悟
短短的一天时间,还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焦裕禄精神,许多仍还停留在图片上和文字里。但在回程的路上,随行而来的同志们都心潮澎湃,感慨万分。现将部分同志的感悟和体会简要整理如下:
孙丙顺:兰考一行,深刻感悟领会焦裕禄怎样学、怎样想、怎样干的十条工作方法,以及一心为党、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点亮我心中前行的灯塔,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赵矿生:一个干部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他的名字记在心中!焦裕禄是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焦裕禄精神也是一面永放光芒的旗帜!
王随东:兰考之行,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一心为公,心系百姓,以付出为快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他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摸索出了符合那个年代的各种工作方法;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
王 玲:兰考之行,学习了焦裕禄同志当领导的带头本色,体现了共产党员能吃苦的精神带动人民群众共度贫困日子勇于战胜一切困难,发扬一个党员的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我们每位党员学习的楷模。
刘海娟:行走兰考,有句话常入耳——“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永不过时的焦裕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
杨晓丽:学习焦裕禄同志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大无畏精神。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济源文旅事业贡献力量。
李建国:这次和大家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冒着酷暑到兰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实地感受焦裕禄同志的工作环境、生命历程,回顾焦裕禄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辉一生,拜谒了焦裕禄烈士墓,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瞻仰了焦桐,每到一处,我的内心都受到一次震撼,思想和灵魂都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使我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考察学习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50多年前, 面对连年不断的沙荒、盐碱、内涝、水灾,36万人逃荒的就有3.8万人这样一个重灾区,是什么支撑了一个肝癌晚期的病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树起了全县党员和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信心,建立起如此高大的丰碑?是共产党人战天斗地的坚定信念和大公无私为民务实的伟大情怀!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正是我们在学党史、赓续红色基因教育活动中所需要实实在在践行的。焦裕禄同志,不仅是县委书记、领导干部的榜样,更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他身上闪耀着的优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光辉人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翟之湄:从凝聚兰考人民治水、治沙、治碱的强大决心,到改变兰考面貌的务实行动;从关心百姓冷暖的点滴着手,到严格自身子女的教育,再到干部准则的共同遵守……焦裕禄书记始终恪守底线,让敬畏之光照亮人生之路。他在实干中生动诠释了执政之要和为官之道,在行动中筑起了人格魅力的丰碑,为无数党员干部写下务实担当的生动注脚。兰考行,于我而言,不啻是深受启发之行,更多的是心灵洗礼和思想震撼。在党史学习的热潮中,这一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旅人,把文化种子播入精神土壤,把对党绝对忠诚融入血脉、植入灵魂,赓续着红色血脉,担当起时代责任。
周菊梅:兰考一行学习的是精神,鼓舞的是人心,焦书记为了治理兰考,改变兰考累倒了,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马煜隆:这次兰考学习的时间虽然短,但是感触良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领会焦裕禄的精神,真正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为济源文旅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清源:焦裕禄是人民的书记,是不朽的丰碑,兰考人民永远怀念着他,全国人民也永远怀念着在奋斗路上为之奉献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心系人民,为了人民,回归人民。新时代需要更多焦裕禄式的干部,既要能治,也要会治,我将继承焦裕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济源文旅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蔡玉娟:亲临兰考学习焦裕禄精神心感敬佩,焦书记“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党员我们要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真正做到职能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立足本职工作,为文广旅事业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