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示范区文广旅局认真贯彻落实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楼书记“在文旅融合和康养结合上作示范”指示精神,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持续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两个金字招牌,推动济源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抓严抓实 强化意识形态管理
将意识形态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示范区党工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坚持让意识形态工作成为民主生活会的必要内容。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切实加强对各类新媒体的管理以及网上舆情处置效率,遏制网上恶意炒作,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党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会,对各自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主要风险点分析研判,针对问题加强防范举措,做牢做强意识形态工作。各二级机构也积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每季度开展一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会,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排查并及时研判汇报。
(一)党建引领 扎实开展学习教育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第一议题”学习14次,开展理论研讨7次;举办喜迎二十大演讲比赛、“读书月”活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动员会,开办党务干部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意识形态专题培训等;党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研究制定了202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对基层党支部进行调整,完成11个党的基层支部委员会换届(成立)选举工作;严格入党程序,发展了5名党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完成巡察反馈30项问题整改,开展以案促改活动,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做好“党群连心工程”工作,系统11个党支部与思礼镇、王屋镇、大峪镇、坡头镇的11个村签订了协议书,共谋党建发展。
(二)规划先行 推动行业创牌提升
编制一批重点规划。完成《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济源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济源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四个重点村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编制《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专项行动方案》、《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文旅融合和康养结合专项方案》,绘成发展蓝图,科学规划文旅事业下步发展。争取一批补贴资金。争取到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补贴资金1255万元、省财政旅游景区贷款贴息补助资金30万元、2022年免门票补贴资金168万元、省厅徒步大会补贴资金100万元、研学奖励100万元。创建一批文旅品牌。成功创建1个全国甲级旅游民宿、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个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1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3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成功申报15个村为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
(三)项目为王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加快重点项目进展。成功申报济渎庙数字化保护及全息展示项目入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2年重点展示项目;完成灾后重建及提升等一批文旅项目;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列入省重点工程,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推进留庄英雄民兵营迁址、冰雪运动健身馆、文化城市文化会客厅等文旅项目建设,西岸民宿及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85%;谋划启动第一洞天康养集群、那些年小镇康养度假基地、全域康养网点等康养旅游项目。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举办首届“济源之礼”旅游文创产品大赛,设计出一批具有济源地域性旅游资源元素和本土文化特征的文创产品;举办全国大学生白银首饰创意设计大赛,围绕济水、愚公移山等元素设计一批创意白银饰品。培育本地人才队伍。持续举办红色讲解员培训活动,提升济源导游队伍整体素质;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深度挖掘培育本土乡创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四)宣传吸睛 济源文旅亮点频出
创新文旅营销模式。采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模式进行线上线下多重推广,多渠道、多形式发布济源文旅相关资讯,在CCTV-1、CCTV新闻等央视频道投放广告宣传,在郑州高铁站进出站口投放宣传片,并借助河南日报、新浪网、搜狐网、大河网、腾讯河南、今日头条、抖音等进行线上推广。借助热点事件传播。十月下旬,济源王屋山被视频“大美中国 锦绣家园”放在第五位重点推荐,两天阅读量10万+;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两次在个人微博推荐秋日的济源王屋山、五龙口、济水源牡丹花园,其覆盖人群1346万人次;2023年元旦期间,示范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市长赵会生亲自直播连线,喊话“王屋山是让人忘记烦恼的地方,是一个点燃梦想的地方”,并在王屋山景区向全世界游客发出邀约。“送你2023年的第一束光”跨年特别活动全网累计传播量超1.5亿,得到微博、今日头条、知乎、抖音、百度等多平台的重点推荐,以及央视频、新闻晨报等超50家媒体联动转播,“愚公故里 山水济源”再次火爆出圈。节会带动效果显著。指导景区举办2022女娲文化节、黄河三峡第二届抖音大赛、2022美丽花石首届梅花文化节、娲皇谷啤酒音乐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济源文旅节会活动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
(五)健全体系 文化文艺繁荣发展
乡村文化合作社初具规模。对文化合作社开展考核评比,下发20万奖补资金,利用“文化合作社”小程序发布视频作品27000余条,极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投资98.5万元,升级公共文化云平台看直播、学才艺、订场馆等核心功能,利用互联网5G+AR新型技术,推出线上直播、群民艺术普及培训等,数字资源总量拓展到4.2T,并推出多类节日献礼节目。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开展首届“济渎之韵”惠民文化节,举办线上系列活动,各项活动线上线下参与共计约36万人次,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加工提高现代扶贫豫剧《山路弯弯》、廉政豫剧《青石湾》、大型廉政豫剧《金殿风云》;创排红色教育题材儿童剧《七色花》、红色豫剧《河清渡》;打造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以声光电舞美等独特的综合性音乐形式展现愚公移山精神;组织青年演员参赛,在河南省第十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第八届河南省专业声乐器乐大赛等比赛中均收获优异成绩;艺校2022年招收新生39名,编排作品《乡村风貌》、《山水济源》在“喜迎二十大 欢乐进万家”首届惠民文化节进行展演;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如期完成全年222场演出任务。
(六)加强保护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了党继新烈士墓、薛子中烈士陵园保护范围的公布工作,划定上报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完成清虚宫、东逯寨三皇庙、迎恩宫、南天门、万泉寨、南姚关帝庙等一批修缮工程;延庆寺塔、阳台宫、二仙庙抢险修缮工程通过立项,预计争取上级资金近2000万元;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完成柴庄延庆寺塔安防工程,迎恩宫安全防范工程,为裴城汉墓架设监控并通过专线接入公安系统视频监控平台,大明寺消防升级改造工程设计方案通过省局批复,预计争取资金400余万元。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市博物馆全年共免费开放153天,接待观众6万余人次,推出临时展览4个;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开展文物大讲堂、文物保护志愿行、文物进校园、进社区,文物保护宣传车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宣传展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推进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王屋琴书”“黄河船工号子”“卢仝煎茶技艺”的宣传推广工作及书籍出版,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进校园活动。
(七)强化监管 全面规范市场秩序
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发挥诚信单位示范引领作用,王屋山、五龙口、世纪酒店、青年旅行社、爱电竞网吧等单位先后被评为济源诚信建设红榜单位。完善文旅市场管理。开展旅游包车安全专项专项治理,组织旅行社签订旅游包车安全责任书和旅游包车合同;完成2022年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工作,暂退质保金22万元。推进放权赋能工作。梳理第一批下放的行政处罚职权,编印《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操作手册(文化市场类)》,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对出版物经营场所、网络文化市场、校园周边文化经营场所、酒店、景区等逐项进行检查,针对性地开展“扫黄打非·新风、护苗、净网、闪电”等系列专项执法治理活动,开展网络市场执法巡查、文旅市场节假日专项执法检查,全年累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40余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360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3180余家次,先后办理15起文化市场行政案件。
(八)完善体系 加强精神文明创建
推动组织建设到位。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一把手”全面抓、班子成员分头抓、各科室具体抓的创建格局,充分发挥科室特色,融合文广旅局业务工作,明确创建职责;提早安排部署,年初在班子会上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定期召开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年度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计划,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把创建工作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创建工作同工作目标考核结合起来,把创建工作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常抓落实。引领文明创建风气。搭建多维度宣传平台,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公益广告牌等平台大力开展各类公益广告宣传,同时在局机关网站、“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发布精神文明相关内容,织密宣传网。开展多种活动。多途径、多类型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礼仪养成、网络文明传播、倡导绿色生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学雷锋志愿、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营造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济源存在缺少独立的公共图书馆、缺少非遗展示馆、缺少非遗保护中心、城市书房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城市书房建设亟需市财政给予支持,尽快到位设施配套资金;二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资金基本来自上级补助和奖励资金,本级财政投入少,社会化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热情不高,一些亟需解决的资金未到位,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三是非遗保护经费对上级资金依赖度过高,亟需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四是文旅发展原有政策难以兑付,如2019年济源市政府出台全域旅游扶持政策,但A级景区、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等创建奖补政策均未到位。
(二)人才队伍后继乏力
一是戏剧艺术发展中心多年未列编新人,在编在岗演职人员青黄不接、人员匮乏,影响和制约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和“文化‘最后一公里’”政策的落地,亟需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方式招聘演职人员,充实演出队伍;二是文旅从业人员中“高精尖”人才仍十分缺乏,在文旅营销策划、文创产品设计、文物非遗保护、文艺作品创作等方面都缺乏专业人才,不利于推动济源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文创项目缺乏精品
一是缺乏精品项目,业态不够完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项目投资乏力,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二是文化赋能不足,文创产品转化不足、定位不高,缺乏大型实景演出、舞台剧、音乐剧等文化传播载体支撑;三是文旅产业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文旅新业态发展滞后,文化影响力低。
二、2023年重点工作
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文化品牌建设,加快构建乡村康养体系,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赋能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文旅文创融合
一是推动文旅品牌提升。以王屋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精心培育“休闲观光、医养结合、农康融合”旅游康养新业态,谋划好森林游、养生游、康养基地、度假区等高附加值文旅新业态,2023年初启动全市工业旅游规划。二是提质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城市书房运营、图文两馆总分馆运行,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标准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力争文旅行业营商环境评价走在全省第一方阵。三是打造全新精品力作。推进大型音乐剧《愚公移山》排练,并尽快首演;加速三月三《黄帝祭天》演艺项目实施,融入新郑拜祖大典,打造高质量沉浸式演艺作品。
(二)推进文旅康养结合
一是加速乡村康养建设。推进两批共15个村的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旅游,促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全域全面振兴。二是树立康养民宿标杆。推动第一洞天康养集群、那些年小镇康养医养度假基地、大沟河、王庄、原庄乡村民宿等康养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打造康养旅游新高地,树立全省高端康养民宿标杆。三是完善文产特派员制度。推动“文产特派员”制度落地,优选5个村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村,深度挖掘培育济源本土乡创人才资源。
(三)加快文旅项目建设
一是谋划一批特色项目。力争谋划卢仝文化体验中心项目、柿沟养生写生基地建设项目等专项债项目50个,落地实施5个,争取资金5个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闭环。二是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强力推进济源市全民健身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济源市花卉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留庄英雄民兵营升级改造项目建设。三是完成一批精品项目。争取实现年投资额不低于14.8亿元,国际会议中心、冰雪运动馆开门营业,“西溪岭悠享乡村”精品民宿(西岸民宿)开业迎宾。四是推进一批文保工程。争取上级资金1560余万元,完成延庆寺塔、阳台宫、大明寺、二仙庙等国保单位的修缮工程;推动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安防工程竣工验收;完成王屋山紫微宫规划设计及周边环境规划设计,力争2023年底前开工建设;结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大明寺及周边区域景区规划设计,力争进入2023年专项债。
(四)打造特色文旅IP
一是谋划文旅发展大会。筹备2023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发展,借助大会展示济源特色文旅资源,助力疫后文旅市场恢复。二是主流媒体出圈出彩。围绕打造“愚公移山 山水济源”文旅IP,紧盯央视、省级主流媒体,加强宣传推介,助力王屋山云海、红叶、“中原看海”等美景再次“出圈”。三是扩大市场辐射范围。深挖“济水文化”,讲好“济水故事”,做深做透山东济南市场;以济源300公里为半径,以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为主要省外市场,沟通市场渠道网,实现引流10万人次。四是办好两个重要活动。积极谋划“第二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立足森林步道资源优势,深化文体旅产业融合,强化“太行山森林步道南起点”、“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等济源标识;持续办好中国济源·国际白银文化节,通过节会带动,优化经济效益,推动白银产业与文旅文创相结合,打响“中国银都”招牌。五是国际形象优化强化。密切与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合作,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战略合作,扩大愚公移山精神的国际影响力,讲好济源故事。
2023年2月2日